close

這本書舒緩又平淡的瑣碎口氣
讓我一直懷疑他其實是竺老寫的......

第二章 文字的三要素(形、音、義)

第一節 字形:

1.「本形」-造字初形,與文字之初義相合。
直觀式:由外而內,用線條描繪視覺所見之物,如「鳥」。
直覺式:由內而外,用線條將心中意念表達為文,如「上」。

2.「變形」-用字後產生變化,與原義不合,可能有多種不同形體。
形體改變但變動不大,仍可辨識原義:日、月。
形體未變或變動不大,原義已不用:八、呂。
形體改變失原義,只是符號:自、牛。

(老實說我不知道他這樣分想要表達什麼= =)

第二節 字義

1.「本義」-造字者選定的原義為本義,如「血」本義為祭祀犧牲之血。

2.「變義」-文字使用時字義產生變化。
I. 引伸義:從本義擴大應用,又稱「擴大義」、「內發義」。如「血」在今日有紅色、艱苦之義。
II. 比擬義:即「比喻義」,由某字的形體比擬、擴大而生,有人混同引伸義稱為「據形引伸」,皆為內發義。例如「屋,凥也,从尸。尸,所主也。一曰:尸,象屋形。」「尸」本義為陳列,象人睡臥之形,「所主」指祭祀時的尸主。段注「屋」字「此從尸之又一說也,上象覆,旁象壁」。
III. 假借義:依聲託事,聲音相同或相近而借用他字或他義,是「外來義」。如「八」本義為「分別」,被借為數字,因難以造字表達,屬無本字假借。(無本字假借、有本字假借)

第三節 字音

1. 本音-造字時的原音,如形聲字帶有的聲符。

2. 變音-用字衍生,產生原因:
I. 古今音變:「盾」由「ㄉㄨㄣˋ」衍出「ㄕㄨㄣˇ」音。
II. 方言異讀:說文「莒,齊謂芋為莒。」
III. 引伸音變:「樂(ㄩㄝˋ)」本義為「樂器」,喜「樂(ㄌㄜˋ)」、智者「樂(一ㄠˋ)」山,為其引伸音變。
IV. 假借音變:「參(ㄕㄣ)」本義為「商星」,「參(ㄘㄣ)」差、「參(ㄘㄢ)」加、數字的「參(ㄙㄢ)」皆為假借音變。



第三章 中國文字的特質

一、 古今的一貫:如「告」字從甲骨文、金文、篆文至今,皆不脫由「牛」、「口」二字會意組成。
二、 形音義的密合:形聲字可以表形音義。
三、 六書的齊全:單純以線條造型的文字造字上容易遇到困境而衰落,中國文字發展出會意、形聲等,能無限擴展字體。甲骨文已六書齊全。
四、 外形方正、結構勻稱:藝術美,整齊。
五、 音節的單一:單字表單音、單詞,使用方便簡明好變化。(那複聲母呢?)
六、 義蘊豐富而有條理:本義、引伸義、比擬義、假借義…

第四章 中國文字的功能與價值

第一節 功能

一、 從字音看
1、 形聲字聲符記錄語言(廢話)
I. 記錄古音
II. 記錄方言
2、 單音節的對稱:一字一音、一音一義,文學作品音律和美。
3、 假借表義:用假借之音為橋樑,借用他字表義或造字,如用「烏」造「嗚」字。
4、 轉注造字


二、 從字義看
1、 直觀式表義:以形表義,如象形、會意之字。
2、 直覺式表義:所表為較抽象意念,如指事、會意、形聲(?)
3、 綱要式表義:形聲字的形符表現其類別,但未必盡知其內涵。
4、 枝蔓式表義:由本義可孳乳出許多其他引申義。
5、 接枝式表義:假借義,以聲音為媒介,由他字、他義借來。
I. 本有其字假借:「唱」本義為倡導,「倡」本義為歌唱,今二字相互借用。
II. 本無其字假借:「則」本義為均等劃分財物,借為連詞「然則」等。
6、 薪傳式表義:為保留初義而另造後起字。

三、 從字形看
1、 線條組合表義
I. 描繪物體外形以表義
II. 顯示意念以表義
2、 文字組合表義
I. 形與形相益
II. 形與聲相益
3、 象徵比擬表義:如「登」,像登車之形,「豆」比擬墊腳物。

第二節 中國文字的價值

1、 亙古一貫,免於斷層
2、 生生不息,孳乳無窮:因為六書齊備。
3、 節制約束,免於氾濫:假借使字不需多造仍能記錄語言表情達意。
4、 方正均勻,美觀便利


(天啊,可以不要再重複廢話了嗎?)

嗯...
我不喜歡這種奇妙的論述體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eshDo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