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所謂後現代文化,又可稱為後現代主義文化、後工業社會文化、信息社會文化、晚期發達或跨國資本時期文化、後資本主義文化等,是指本世紀50年代、60年代興起于美國,迅即風靡整個西方發達工業社會並迅速向世界其他地區滲透的一種國際性的社會文化思潮。後現代文化的產生原因或構成條件是極為復雜的。對此,歐美學術界無統一意見,日本、韓國、印度等東方國家學者之間也未達成共識,國內學術界更是爭論不休。



後現代文化在西方的興起或蔓延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資本主義獲得了平穩的發展,表現為資本輸出和跨國公司空前增長,經濟恢復和增長較快,社會財富迅速增加,社會民主化進程加快,“社會福利型”國家紛紛出現,公民閒暇時間愈來愈多。



其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迅速,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光纖通信技術等高科技領域取得了長足的、實質性的突破,電視、電傳、電腦復制、激光唱片及現代廣告等新興大眾傳媒廣為流傳。



其三,社會生產的商品化程度愈來愈高,資本邏輯、商品法則和價值規律不僅嚴格地控制著現代西方的經濟生活,而且迅速廣泛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中,文化生產與工商業聯姻,形成所謂“文化工業”。



其四,在哲學基礎方面,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初期出現的,反映西方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苦悶、絕望、焦慮、孤獨、變態等情緒的意志主義、精神分析學說及存在主義等逐漸失去信徒代之以現代語義學哲學、分析哲學、符號學、結構主義、新闡釋學等,尤其是解構主義哲學風行一時,對西方後現代文化產生直接的深刻的影響。



其五,當代西方學術文化發展在繼續分化、分工的基礎上走向更大範圍的綜合,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以及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內部的對話、交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廣泛、更迅速、更深刻。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後現代文化以不同于傳統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化的面貌登場了。



綜上所述,單純從學術文化的角度來看,後現代文化是建立在高度發達富裕的經濟生活基礎之上的,生長于信息社會條件下的,以高度商品化為標志,以大眾閒暇為消費條件,以滿足大眾消費欲望來贏利的一種新興文化。



後現代文化既不同于西方前工業化時期的傳統文化,也不同于現代工業化時期的現代主義文化。後現代文化是對前者的揚棄,更是對前者的反叛,主要表現在:



第一,無論是古典文化還是現代主義文化(如從古希臘史詩、悲劇到現代象征主義詩歌、表現主義文學、意識流小說和存在主義文學等),都是少數人才能享受的高雅文化,而後現代文化則是人人都可享受的雅俗不分、亦雅亦俗的文化。



第二,古典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化都是反商品化的純文化,而後現代文化則是深受資本與商品邏輯支配的消費文化。



第三,古典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化都是高度個性化、風格化的獨創性的文化,而後現代文化則是與大眾傳媒手段相聯系的、模式化、類型化和批量復制的文化。



第四,古典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化都是文化創造者對自然、社會和人生進行深刻體驗和反思後的創造,是帶有形而上價值的嚴肅的精神產品;而後現代文化則是沒有深度體驗、沒有歷史感的、僅僅反映當下瞬間體驗的平面化產品。



第五,古典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化都致力于“偉大的敘事”,致力于人文理想或社會意識形態的建構;而後現代文化是熱衷于“稗史的寫作”(或對史詩的戲仿與嘲弄),熱衷于對烏託邦信仰的消解。



第六,古典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化都具有完整統一的有機結構,有一以貫之的故事情節和主題思想;而後現代文化則缺乏完整的故事與主題,或者說只有自我顛覆、自我解構的故事和主題,也不講究完整統一的有機結構,或者說只有那種移心的、零散的結構,是一種拼貼的、片斷組合的產物。



第七,古典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化都與人的時間存在體驗密切相關,充分反映了人的時間意識和主體意識;而後現代文化則是高度空間化、視覺化、類像化、圖像化的,甚至是無主體的、拜物化的。



第八,古典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化的創造和欣賞都要求主體以嚴肅的、高雅的、審美的態度來對待其文化產品,而後代文化的生產與消費則是與遊戲的、調侃的、日常的態度相對應的。



第九,古典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化都刻意追求深層的意義或永恆的價值,因而要求欣賞者反復玩味甚至痛苦思索;後現代文化的閱讀是非解釋性的、消遣的、輕鬆的,並且是一次性消費的。




http://baike.baidu.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eshDo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